個人有一個新的看法
其實『壞人』像是個萌系的警匪桌遊角色拌演名稱
會在社會上犯案的 通常我覺得更貼切的名詞是『暴徒』
『壞人』就只是看似個想搗蛋 有良知的好人
但 『暴徒』 已失去同理 甚或想看著別人身心受傷害
暴徒甚至可能很有才能、背景、知法玩法與掩蓋新聞的能力
若要減少暴徒漫步,是否要探究 何謂暴徒的樂趣?
= = = = =
這陣子與朋友交換資訊得到
有些世界知名的侵害案件
即便被害人勇於站出來了,仍然有些惡意創造的文章或漫畫試圖抹黑當事人。
比如以下案件
惡意的風向
對一個生理重傷的女性 正是第二層的心理謀殺
如果有人就這樣傻傻被牽著鼻子走呢?
如果被牽著鼻子走的還是大多數的人呢?
伊藤詩織的勇敢 不也是世界級的嗎。
如果她自己也沒在內心的戰場上打倒那些魔,
用傷痕累累的身心如實面對世界
是不是也會像林奕含與查斯特班寧頓一樣的下場?
先做件大創造示現自己靈魂的破口 再生命結束
= = = =
粉飾太平的犯罪黑數
容易給人平安的假象
瑞典等國家的犯罪率高,是因為願意實報的人比較多,
而非其他國家數據低就是安全
= = = =
不少狗血劇劇及充滿衝擊性的新聞
在媒體的加重力道之下
主要就是要挑起人的情緒
情緒被挑起之後的感性 容易讓人忽略理性
眾多的網路情感及金錢的詐騙
也不外乎對方運用小聰明 編織了一個逼真慘烈的故事
好讓對方同情心炸裂(再加上有情感培養這個把柄)
因此我覺得作文這部分 其實要讓人練習
『若是你能玩個煽動遊戲』
如果寫出一篇煽動文章
煽動文章思考到以下
一、你希望煽動的受眾們
二、煽動效應之後希望達到什麼目地
三、煽動之後的負面效應是否傷害自己或他人
四、煽動之後是否能有什麼樂趣
只要世界上的大家都能反向思考為什麼要煽動別人
是不是就比較不容易被煽動了是吧?
(好了,不再惡魔討論負向煽動~~桃花源式的思考正向煽動)
煽動這個道理就跟愛貓的人們精心釘作貓跳檯的道理一樣。
這是要煽動貓來運動,多運動貓才會更健康可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