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 南非好團 SEETHER
一直都很想說…
喜歡嘮叨這一類的人(身份為媽媽居多),一直狂唸的心態是什麼。
我有溝通過,如果你一直狂唸的人事物
當事人一百年都不會改變作法;還有必要再唸下去嗎?
有沒有考慮過改變方式,一直唸只是負面小情緒的循環。
而且換作是另一人天天對你嘮叨同一件事,你就會喜歡聽嗎?
雖然我們是厭惡嘮叨本身的,也覺得那是一種很盧的磁場。
不過友人提醒了我,
但嘮叨的外圍環流是關心與在意。
不會世界上大家都討厭。
畢竟,還是有很多人,渴望著
很難再得到的,或不曾經擁有的。
被嘮叨,被關心,被在意。
一 一 一
昨天閱讀蔡康永的書,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
如下,挪威少年重病之下的新型態人生。
https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511366
少年因為生病而足不出戶,只有網路世界是他的唯一。
但透過網路,他得到了珍貴的友情。
直到告別式那天,少年的父母才知道他原來鼓勵了這麼多人。
就算生活被侷限在網路空間,又如何,如果關心的溫度是真實的,
文字是不矯情且紮實的。
不也屌打一堆很沒營養的聚會與派對嗎?
看似不怎樣的文字,語句。
可以殺人,也可以救人。
這則故事,也讓我打開另一種視野
(當然最好還是面對面互動才比較能觀察一個人)